秋意渐浓,位于福建西北部山区的建宁县已被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占据。与一般整齐划一稻田不同的是,这里的作物高矮不同。我们常见的稻子是用来吃的粮食,而在建宁稻田,产出的却是种子,是下一代水稻生长和收获的基础,这便是杂交水稻制种。
近日,2019年度“全国十佳农民”正式揭晓,来自福建省建宁县的丁绍文入选。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已超过20年的丁绍文,从一个行业入门“新人”,到如今成为带动上千农户发展的“制种达人”,再到“全国十佳农民”,历程可谓精彩。最近,新一季稻种行将成熟,丁绍文又在田中忙碌了起来,收获着新一年的希望。他有一个梦想,就是让家乡成为全中国的“稻种基地”。
从退伍军人到“种子经纪人”
建宁县这个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的县城,以杂交水稻制种闻名。中国制种界的“北张掖、南建宁”的说法,足以证明这个县城的传奇。而在建宁县提起水稻制种,丁绍文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。
今年55岁的丁绍文,是土生土长的建宁县半元村人。30年前,从部队退伍的丁绍文回到了老家继续从事农业工作,这里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,几亩口粮田就是当时村民一年的希望。
丁绍文告诉记者,那时候村民每亩收入就在300元至400元之间,“当时希望找到一个方法,能让大家收入提高,带着乡亲致富。”商量来商量去,方向确定为杂交水稻制种。
丁绍文的想法也并非空穴来风。据他介绍,建宁县因其地理气候与生态环境,十分适合杂交水稻的制种生产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当地已有水稻制种产业。只是在当时多是由种子企业、研究部门统一种植研发,村民种植尚未出现在这个行业。
1998年,时任半元村党支部书记的丁绍文牵头,用村里的200亩地尝试杂交水稻制种。第一次接触制种的他,也跟着专业的制种人员学习起来。
“当年的亩收入就达到六七百元,整整翻了一番”。对于半元村来说,水稻制种成了直接提高经济收入的手段,而在这200亩地上的实验,也增加了丁绍文和村民的信心。从村子到建宁县,水稻制种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。
“后来开始从种子公司直接接订单,再每家每户分配下去,当时村民管这种职业叫“包头”,是对负责为企业订单找寻种植户的职业的总称。”制种方面的“包头”们往往要掌握基本制种技术,在分配公司订单时,还会指导村民进行水稻制种。丁绍文就是村子里头的第一个“包头”,也是整个建宁县的第一个“包头”。
订单年复一年增多,“包头”也越来越多,建宁县掀起了一阵全民水稻制种的风潮。据丁绍文介绍,随着2013年建宁县对制种行业的规范管理,“包头”们需通过考试“持证上岗”,“从那开始,都叫经纪人了,种子经纪人,”丁绍文说。丁绍文记得,那一年全县的种子经纪人数量超过150人。也在同一年,福建省建宁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。
前期亏本是常态 如今是制种达人
成为“专家”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如今的丁绍文是建宁县水稻制种的代表,从早期学习、摸索制种技术到如今成立合作社,其间他也没少走弯路。
虽然第一年的实验很成功,但在接触这个行业最初的几年里,亏损是常态,“最低的时候每亩产量竟然只有50多斤,慢慢摸索了5年时间左右,我才算掌握得还不错。”丁绍文告诉记者,水稻制种与常见的水稻种植在培育过程上有很大区别,相比之下,制种的难度和对管理的要求也更高。
“制种第一步也是播种,但当种子父本播下去后,种子的母本需要在几天后下地,而不同的水稻品种‘下地’的时间也不一样,非常微妙,如果这个时间掌握不好,就会造成花期不遇,两个亲本不能协调生长,最终造成减产。”对于同是制种人又是村支书的他来说,制种越来越熟练、对产业越来越了解的他,也希望将技术与经验带给更多的村民。
2010年,丁绍文牵头创办了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。丁绍文也正式从经纪人变成了合作社的负责人。通过合作社的形式,在延续承接订单、分配订单的同时,为参与制种的村民无偿提供技术与服务。
参与进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,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,制种期数也从一年两季发展为一年三季。丁绍文告诉记者,去年一年,合作社的订单面积达到了2.1万亩,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的产出达410万公斤,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,单季制种亩产值4047元,每亩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。而对于合作社所覆盖的1600户参与杂交水稻制种的村民来说,去年人均净收入1.8万元。
作为合作社负责人,丁绍文也推动着合作社与各大种业公司的合作,在建宁县建起大大小小的制种基地。建仓库、冷库,购买种子精选机、种子烘干机等设施设备,制种产业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大,技术、设备、管理也越来越专业。
能带动村民发展的就是好产业
“全国十佳农民”、“全国农业劳动模范”、“福建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”、建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领跑人,从水稻制种的“技术工”到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“带头人”,丁绍文的身上已经有很多荣誉和标签。但他觉得,自己就是一个农民,从事农业生产,帮助有需要的村民,就是生活的全部。
在北京接受“全国十佳农民”颁奖后不久,丁绍文便回到了位于建宁县的家中。当下,新一季的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将迎来尾声,丁绍文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。
即便制种行业在当地发展得风生水起,但在半元村里,依然有几户村民没有搭上这趟“快车”,在整个建宁县,这样的村民更多。这些村民或因身患疾病,或因年龄过大,有的则是因成本问题无法批量购买种子。做了27年村支书的丁绍文也希望这项产业可以惠及更多这样的村民。如何帮助他们参与进来,成了近几年丁绍文更为关注的问题。
“对贫困户,合作社可以免费提供制种的母本,从他们那里收购时,价格每公斤也会提高,让他们在种植时压力小一点,获得的收入也能高一些。”如今,通过这类形式获得帮助的贫困户,在建宁县大约有100多户。
一个人的梦想可以很大,在制种的路上,丁绍文希望通过合作社的推动帮助建宁县成为中国的“稻种基地”。但说更实在一点,丁绍文的梦想也很小,“在已有的基础上,把合作社搞好,别出错,让村民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提高,就很好了。”